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(安徽)(解析卷)

第1页 / 共20页

第2页 / 共20页

第3页 / 共20页

第4页 / 共20页
该文档为免费文档,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
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(安徽)(解析卷)-初高中资料试题文库
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(安徽)(解析卷)
此内容为免费资源,请登录后查看
0
免费资源
THE END
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一、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3题。有人说到“经”,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“经典”,而提起“中国经典”,就转换成“儒家经典”。这种观念有些偏狭。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,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,就像中国传统是“复数的”传统一样。首先,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,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。要知道,“三教合一”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,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,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,不仅知道“王霸道杂之”,也知道要“儒家治世,佛教治心,道教治身”,绝不只用一种式器。因此,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,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,恐怕是过于狭窄了。即使是儒家,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,有偏重“道德自觉”的孟子和偏重“礼法治世”的荀子,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。应当说,在中国古代,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,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,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,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,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。其次,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、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,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?比如历史著作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、比如文字学著作《说文解字》,甚至唐诗、宋词、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。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,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,这在学术史上叫“经典化”。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,只是因为它写的好,被(2页上部分)引用得多,被人觉着充满真理,又被反复解释,有的还被“钦定”为必读书,于是,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、被仰视的经典。因此,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,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,重新去理解,经典的价值和意义,也是层层积累的,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,原则甚至知识,未必需要亦步亦趋“照办不走样”,倒是要审时度势,活学活用,要进行“创造性的转化”。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“人类究竞面临哪些重大问题”,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,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。因此,对于古代经典,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被,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,我的看法是:第一,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,他总会借尸还魂,第二,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,你不打开它,资源不会为你所用,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,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,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:“背景”召唤什么样的“历史记忆”,第三,经典在今天,是需要重新“解释”的,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,“旧经典”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,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“新经典”。1.下列关于“中国经典”的表述,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)A.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“经”应该是一致的,将其转换成“儒家经典”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。B.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“三教合一”,而“三教合一”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。第1页|共20页C.中国经典内容丰富,其中的儒、佛、道思想各有特色,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,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。D.中国经典的认定,除了要考虑圣贤、宗教、学派的思想,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、宋词、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。2.下列理解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3分)A.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,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,比如,用儒家思想治世,用佛教思想治心,用道教思想治身。B.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,偏重“道德自觉”的孟子和偏重“礼法治世”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,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。C.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,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、被认为充满真理、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,其中有的还曾被“钦定”为必读书。D.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,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、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,如影随形,并不时地表现出来。3.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(3分)A.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,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,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B.阅读经典时,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,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。C.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,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、生活环境的需要。D.对旧经典”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,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,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。【答案】1.c2.B3.C【解析】1,试题分析:经此较即可得知A项原文“有人说到‘经’,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‘经典’,而提起‘中国经典’,就转换成‘儒家经典’。这种观念有些偏狭”,所以题干“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‘经’应该是一致的”不是作者的观点。B项原文“‘三教合一’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,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”,而题干说法“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‘三教合一’”不正确。D项原文“是否可以包括的更广泛一点?此如…,甚至唐诗…”与题干所说的“还需要侧重考虑…”不吻合,无侧重意。【考点定位】理解文章重要词语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。第2页|共20页【名师点睛】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、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。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,明确对象及要求,然后浏览选项,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,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,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,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:第一步: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:第二步: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,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;第三步:根据语境,理解概念的含义,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。2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.B项原文“即使是儒家,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,和…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”“在古代中国,关注攻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”,题干“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”以偏慨全。【考点定位】理解文章重要词语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【名师点睛】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。(1)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。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。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,特别是分析选项时,不要忘记题干要求。(2)整合信息,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:同一信息: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,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,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,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。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。遥远信息:在一篇文章中,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,可能相距较远: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、名言、例子相距较远,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,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,阅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,并把它们拉近,使其聚在一起。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,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,也是考查筛选、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。潜在信息:“潜在”或是言在此意在彼,或是有隐含的话,亦即话外之音。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,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。分散信息: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,常常分散在文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