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(江苏)(解析卷)

第1页 / 共24页

第2页 / 共24页

第3页 / 共24页

第4页 / 共24页
该文档为免费文档,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
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(江苏)(解析卷)-初高中资料试题文库
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(江苏)(解析卷)
此内容为免费资源,请登录后查看
0
免费资源
THE END
2009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套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、选择题:本大题共20题,每题3分,共计60分,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。1.(3分)“九鼎既成,迁于三国。夏后氏失之,殷人受之:殷人失之,周人受之。”其中所说的“九鼎”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,主要因为它是()A.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.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.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.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【考点】11:夏商的政治制度【分析】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“鼎”切入,结合夏商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。【解答】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,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,以象征九州,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。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,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,国灭则鼎迁,历商至周。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、国家和权力的象征,故D项正确。故选:D【点评】本题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,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掌握能力。2.(3分)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()A,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.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.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.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【考点】1G:隋唐三省六部制.【分析】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“精细分工”切入,结合三省六部制度进行思考。【解答】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,门下省掌封驳审议,中书、门下通过的诏敕,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,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,相互牵制和监督,故C项正确。故选:C。【点评】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度,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的能力并调动,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第1页1共24页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