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解析(精编版)【学科网试卷总评】2013年普通高考安徽卷语文科目的试题符合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)》的理念,符合《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(课程标准实验版)》和《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》的要求。与往年试题相比,具有鲜明特色。一、稳中有变本套试题难度适中,稳中有变。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从结构和分值上看,与往年没有大的变化,第I卷仍然为阅读题,66分,第Ⅱ卷表达题,84分,总分150分。从考点和题型上看,也基本延续了2012年的试题模式,如第一大题考论述类文本,题目的设计也与2012年基本相同,涉及结构思路、信息整合,将理解词语改为理解句子:文言文的考查依然是实词、虚词、信息整合、翻译句子等:语用题中,同往年一样考查了压缩、连贯、得体等考点:名句题依然二选一,其中一题是考查一篇默写等等,这些都保证了试题的相对稳定。但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,今年的试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,呈现出新的亮点。论述类文本选择了爱因斯坦的论文,在文言文选材上,将《说苑》与《史记》对比阅读。诗歌选择了韦应物和赵秉文的和诗对比阅读:词语纯考成语,不再间杂词语:作文采用名人名言作材料,语用题进行了创新,将压缩、连贯、得体与设置展板、欣赏书法、劝导交通等日常应用场景密切联系,设题新颖,令人耳目一新,体现了今年语文试题的鲜明变化,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教学。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贴近考生实际的同时,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,既有国际视野,又有地域色彩。试题首先在材料的选取上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。涉及到了幸福感、舌尖上的中国、心理健康、航母、留守儿童、城镇化等热点话题,材料新颖,时代性极强。论述文选择爱因斯坦论文,以科学的角度看伦理学,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,具有国际视野,文学作品描写桐庐,富有地方特色。试卷中体现出的这些特色,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,不断关注社会,关注时代,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。二、注重应用按照《考试说明》的要求,语文试题要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,因此,今年语文试题十分注重对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应用方面的考查。在语文基础知识题中,选用的试题材料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,不陌生、不冷僻、不刁钻,是考生应该掌握的。如字形重点考查了协奏曲、休止符、俱乐部、脚本、惠民工程、几率、气垫船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。成语、语病涉及幸福感、舌尖上的中国、心理健康、航母、留守儿童、城镇化等热点话题。这些词语都在考生平时学习的范围内,这样的题目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,也有利于引导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第1页|共18页的学习和掌握。第三大题文言文实词考查了“亲戚”“反覆”“由”的词义,虚词考查了“因”“而”“乃”“所”的意义和用法,这些考点都在《考试说明》的要求范围之内,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。名篇名句的默写部分,取材课内,突出了名篇中名句的特点,没有考查今年考试说明新增的篇目,可以引导考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,不断扩大古代优秀诗文的阅读范围。在语用题中,同往年一样考查了压缩、连贯、得体等考点,应用生活化场景,考查了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基本能力,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,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。三、考查学生思辨思维展开今年的语文试卷,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思辨气息。如论述文本阅读分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异同,文言文阅读两段文言材料对照阅读,诗歌鉴赏原诗与和诗中情感、修辞的异同,文学作品阅读中由齐白石的见识与胆魄谈作者的见识与胆魄,作文中的为什么能与不能,都强调思辨,属于思辨性的题目,有助于提升考生的思辨能力。今年的作文题选择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,有较好的区分度,可以拉开考生间作文得分的差距。这段材料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现实的世界存在探索精神,但年轻人更应该要有梦想和希望,生活的意义实际在于为目标而奋斗、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过程。关键在于选好角度。在当下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,年轻人比较容易迷茫和困惑,这个作文题的现实意义非常好。综观今年高考语文安徽卷,试题保持相对稳定,难度适中,区分度较好,设题更加成熟、规范,极具安徽特色。稳中有变,贴近时代,注重应用,强调思辨也成为其最突出的亮点。本试卷分为第I卷(阅读题)和第Ⅱ卷(表达题)。全卷满分150分,考试时间150分钟。考生注意事项:1.答题前,务必在试题卷、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、座位号,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、座位号与本人姓名、座位号是否一致。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。2.答选择题(第I卷1~6题,第Ⅱ卷15~17题)时,每小题选出答案后,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如需改动,用橡皮擦干净后,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。3.答非选择题(第I卷7~14题,第Ⅱ卷18~21题)必须使用0.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,要求字体工整、笔迹清晰。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,确认后再用0.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。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,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,在试题卷、草稿纸上答题无效。4.考试结束后,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。第I卷(阅读题,共66分)一、(9分)本解析为学科网名师解析团队原创,授权学科网独家使用,如有盗用,依法追责第2页|共18页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~3题。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。这也造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。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,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。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和对应的。但是,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:它们是“真的或者假的”(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)。粗略地说来,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“是”或者是“否”。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。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。对于科学家,只有“存在”而没有什么愿望,没有什么价值,没有善,没有恶:也没什么目标。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,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“你不可以说谎”这样的句子。追求真理的科学家,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: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。附带地说,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,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。③由此看来,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。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,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,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,并且联贯一致。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,那么,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,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。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,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。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“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?”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。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,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,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。于是,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,我们就感到满意。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,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: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。而没有这种信任,社会合作就不可能,成者至少很困难。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,并且过得去,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,这意味着,从“你不可说谎”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