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高考历史试卷(全国甲卷)(解析卷)

第1页 / 共13页

第2页 / 共13页

第3页 / 共13页

第4页 / 共13页
该文档为免费文档,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
2023年高考历史试卷(全国甲卷)(解析卷)-初高中资料试题文库
2023年高考历史试卷(全国甲卷)(解析卷)
此内容为免费资源,请登录后查看
0
免费资源
THE END
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(全国甲卷)历史1.西周分封制下,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。侯,伯,子、男。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“子男之田”春秋时期,楚国国君自称为王,称霸中原,争当华夏盟主,孔子编撰《春秋》仍坚持称楚王为“楚子”孔子此举目的是()A.实录历史事实B.提升周王权威C.维护等级秩序D.强调文化差异【答案】C【解析】【详解】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。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,可知这是目的题。据本题时间信总息可知准确时空是:春秋时期(中国)。据本题材料“楚国国君自称为王,称霸中原,争当华夏盟主。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,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,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,当然,也不可能得到重视“礼仪”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。孔子编撰《春秋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,以稳定社会,达到社会和谐,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,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“礼”。所以在孔子改《春秋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、楚人,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,C项正确:《春秋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,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,排除A项:孔子编撰《春秋》坚持称楚王为“楚子”,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,排除B项: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,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,排除D项。故选C项。2.在中国古代,自然环境、社会生产状况、国家政策、灾害以及战乱,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。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城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()公无2年公元140年A.土地兼并程度B.经济发展水平C.人口自然增长D.移民流入数量【答案】B【解析】第1页」共13页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