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秋考)(解析卷)-f47fcc4661-pdf-1.webp)
(秋考)(解析卷)-f47fcc4661-pdf-1.webp)
第1页 / 共18页
(秋考)(解析卷)-f47fcc4661-pdf-2.webp)
第2页 / 共18页
(秋考)(解析卷)-f47fcc4661-pdf-3.webp)
第3页 / 共18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15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(上海)(秋考)(解析卷)此内容为免费资源,请登录后查看
免费资源
THE END
绝密★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: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:1.本试卷分第I卷(选择题)和第Ⅱ卷(非选择题)两部分.2.答题前,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、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.3.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,答在本试题上无效.4.考试结束后,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.一、阅读80分(一)阅读下文,完成第1-6题。(17分)考据、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、联想当作美感,是一般人的误解。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,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。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,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“版本的批评”: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“四折本”,哪一年印第一次“对折本”,各有几次翻印,某一个字在第一次“四折本”怎样写,后来在“对折本”,里又改成什么样…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,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: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?《哈姆雷特》是根据哪些书写的?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?“哈姆雷特”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?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,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。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“考据学”。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,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。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,他并不过问。从美学观点来说,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?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,可以帮助欣赏,却不是欣赏本身。欣赏之前要有了解。只就欣赏说,版本、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,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。但就了解说,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,要了解《洛神赋》,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:要了解《饮酒》诗,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“悠然望南山”还是“悠然见南山”。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,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。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。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。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,便拉史实来附会它。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,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,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。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,便袖手旁观,不肯染指,而我是饕餮汉,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散佩、感激,但我认为,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,领略领略它的滋味。©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,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,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,意义实不仅如此。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,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。区分起来,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第-1-页1共18页学批评,主要还有两类。⑦第一类是“法官”式的文学批评。“法官”要有“法”,也便是“纪律”,“法官”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,用来衡量一切作品,符合它们的就是美,违背它们的就是丑。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:“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,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?”但文艺是创造的,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?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。这一派学者可说是“饕餮者”:只贪美味,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,法郎士说:“依我看来,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,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:一切小说,精密地说起来,都是一种自传。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。”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。他们主张,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、主体的,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。⑨“法官”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“批评的态度”,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“欣赏的态度”,它们是相反的。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,不杂情感: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。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: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,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,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: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,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。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,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,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。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,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,比如看一幅画,内行有内行的印象,外行有外行的印象,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?我小时候欢喜读《花月痕》①一类的东西,现在想来不禁赧颜,究竞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?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,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,遇见一个作品,只说“我觉得好”还不够,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。①总之,考据、批评都不是欣赏,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。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,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、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,这都是很大的错误。(有删改)【注】①《花月痕》:清代长篇小说,情调缠绵哀怨。1.第②段画线的词语“现身说法”在文中是指。(2分)2.第②段详细列举“功课”内容,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)。(2分)A.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。B.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:C.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。D.为“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”提供证据。3.概括“法官”式文学批评的特点。(3分)4.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()。(2分)A.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,总领全文。B.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。C.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。D.第①段总括了上文,提出了自己的主张。第-2-页|共18页5.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()(3分)A.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。B.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,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。C.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,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。D.“法官”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《麦克白》是一部悲剧。6.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。(5分)【答案】1,答案示例: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。2.B3.答案示例:“法官”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,用反省的理解,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。4.C5.B6.答案示例:相同之处: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,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。不同之处: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,全凭直觉。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,还应结合考据:也不能全凭直觉,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。【解析】1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。题目明确要求:“现身说法”在文中是指什么?这个词出现在第二段,第二段详细列举了“功课”内容,文中提到“他们不仅讲这一样,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”后面紧跟着冒号。后文明显是举例说明,在“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?”中“作者”这个词语前面的观点照应,这样答案就不难得出了,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米表达自己的思想。【技巧点拨】如何解答“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”?1.养成精心审题、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。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,都存在“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”的致命陷井,准确审题、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、答准题的前提。2.养成全文搜寻、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。“重要概念的含义”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,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。3.养成回文对照、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。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,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。4,学会摘录原文、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。针对涉及“重要概念”的主观题,通过找概念、找限制、找要求、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,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,联系上下文,圈定关键词句,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。5.学会分段概括、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。“重要概念”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,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、概括,然后